韬光养晦,意思似乎把锋芒掩盖起来,暗地里养精蓄锐。当一个人的形势处于弱势,或者不利的情况下,生存是第一要务,暗中保存自己的势力,或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,而不是大张旗鼓。这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做人智慧。
在中国历史上,韬光养晦的故事很多,那么韬光养晦最成功的都有谁呢?
第五名 袁世凯
1908年,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,清王朝终于快灯枯油尽了。慈禧临终前留下遗命,由光绪的侄子年仅4岁的溥仪继承帝位,其父亲载沣摄政。
到了年底,袁世凯的厄运到了。御史赵炳麟弹劾袁世凯。早在戊戌变法的时候,载沣就和袁世凯结下梁子。载沣认为袁世凯高密害了光绪,同时也反感袁世凯得势后的新政。
赵炳麟这时候的弹劾,无疑是点燃了火种。再说此时袁世凯的靠山慈禧太后已经寿终正寝,正是除去袁世凯的良机。
载沣于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袁世凯居心不良,应该交给法部严讯。裕隆太后问庆亲王奕劻的意见,奕劻和袁世凯关系很不错,但是这时却并不表态。张之洞则沉思良久,说,现在皇帝年纪尚小,不能突然杀重臣而动摇社稷,要不把袁世凯罢官驱逐出京。
载沣感到喝不得热粥,一步到位的可能性不大,也要顾忌内外朝野舆论。袁世凯多亏张之洞死里逃生,当天晚上,载沣就下令袁世凯回家养病。
袁世凯舒了一口气,大难不死,会不会有后福呢?
袁世凯最初隐居在辉县,后来到安阳,开始了韬光养晦的生涯。为了装得像,还拍了一些照片,斗笠蓑衣,神情恬淡。一幅陶渊明再世的景象,但是背后自己写的一首诗,没有掩盖住他的野心——“百年心事总悠悠,壮志当时苦未酬。野老胸中负兵甲,钓翁眼底小王侯。思量天下无磐石,叹息神州变缺瓯。散发天涯从此去,烟蓑雨笠一渔舟”。
终于时来运转,1911年10月10日,武昌起义爆发,清朝能够对付起义军队的,唯有袁世凯创设的北洋军队。这时候奕劻、那桐、徐世昌等人一致建议起用袁世凯,也得到外国公使的支持。11月1日,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,东山再起。
袁世凯一面请清政府停止进攻武昌,一面向南方表达善意。革命党人也觉得袁世凯可以领导中国,最后南北议和成功,袁世凯逼清朝皇帝退位,清朝统治结束,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。
第四名 司马懿
司马懿的故事,妇孺皆知。
司马懿有段著名的对话,成为其韬光养晦的经典台词:
曹爽专权之后,担心司马懿在韬光养晦,于是派荆州新任刺史李胜去一探虚实。
李胜见到的司马懿,病恹恹的样子,勉强坐起来,拿衣服想穿上却穿不上。还用手指着自己的嘴巴,意思是要吃东西,丫鬟把粥拿来之后,居然拿不住碗,粥倒翻在胸口。
接着司马懿故意装作喘不过气来,李胜说:“太傅,下官奉命调为荆州刺史,特意来向您辞行。”
司马懿说:“并州嘛……君受屈此州,这里靠近朔方,需要好好防备。”
李胜说:“是荆州,不是并州。”
司马懿说:“你是从并州来吗?”
李胜再次重复道:“现在是奉命调为荆州刺史。”
司马懿好像听清楚了,笑道:“我年纪大了,又卧病在床,马上就要死了。我儿子司马师、司马昭,没有才学,认识短浅,希望你们念我旧情,多多加以照料。”
李胜回去向曹爽汇报,说司马懿已经是行尸走肉,寿数将至。不用顾忌了。还到处传播司马懿的病好不了了。对他完全不做防备。
机会终于降临。公元249年,曹魏皇帝曹芳要去高平陵谒陵,曹爽兄弟及亲信陪同前往。司马懿乘机发动了兵变。他先到郭太后那里说曹爽兄弟祸国乱政、结党营私,郭太后与曹爽一向不和,下令免去曹爽职务。接着司马懿以皇太后的命令关闭洛阳所有城门。
接着,早有谋划的司马懿让自己的亲信接管了曹爽、曹羲的军队,然后上奏曹芳,称依照太后命令罢免曹爽。曹爽先看到奏疏,不知所措,大司农桓范不顾危险出城劝曹爽带曹芳去许都,然后以皇帝名义郝昭天下讨伐司马懿。
司马懿也料到这招,于是派人劝诱曹爽放弃权力,可以保其富贵,曹爽权衡一晚,最后决定投降。不久被司马懿所杀。从此曹魏政归司马氏。这就是“高平陵政变”。
第三名 李东阳
明朝李东阳的隐忍功夫了得,可惜他的事迹大家知道不多。
明武宗当政,大太监刘瑾只手遮天,很多大臣觉得玩不过,就多次提出退休。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,唯独不同意李东阳。李东阳很担心,但是皇帝反而任命他为内阁首辅。
李东阳不得已,祭出“韬光养晦”这招,说了不少违心话,做了不少违心事。很多人认为他投靠了刘瑾,文人喜欢酸溜溜挖苦人,有人写了一首诗:“才名应与斗山齐,伴食中书日已西。回首湘江春已绿,鹧鸪啼罢子规啼。”。啥意思呢?因为鹧鸪的叫声,好像是“行不得也,哥哥不如归去”。他还得了个外号叫做“伴食宰相。”意思是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。
其实李东阳也是暗中使力的,他曾经救了不少刘瑾的政敌,例如户部尚书韩文、刘健、谢迁;御史姚祥、主事张伟、三边总制、右都御史杨一清、御史方奎等等等等。
机会终于来了。公元1520年,另一场“靖难之变”开始了,安化王朱寘鐇打着反对刘瑾的旗号造反,刘瑾急忙找李东阳商量。李东阳给刘瑾挖了个坑,起用杨一清和张永平叛。刘瑾同意了。
李东阳私下带信给杨一清,要他说服张永一起诛杀刘瑾,并说朝廷也有很多人支持,大事必成。张永借回朝之际说服了皇帝。同时李东阳及时配合,动员很多官员同时上书弹劾刘瑾,共19条罪名。皇帝下令抄家,果然铁证如山。于是刘瑾被凌迟处死。
在李东阳受尽委屈、千夫所指多年之后,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,除掉了刘瑾。在清算刘瑾遗毒的时候,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是刘瑾的同党。
李东阳死后,谥号“文正”。这是一个文官可以得到的最高荣誉。
第二名 勾践
勾践,以卧薪尝胆闻名于后世。勾践的卧薪尝胆,绝对不是做表面文章。勾践不仅仅是躺在柴堆上品尝苦胆,而且真抓实干,与百姓同甘共苦,亲自参加劳动生产,不作秀,老婆也亲自织布,对于贫困人口,不仅仅是口惠,而且采取了有效的措施,“振穷”,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振就是采取措施让老百姓富起来,共同富裕。当然史书上并无记载其子女如何卧薪尝胆,但起码不会像后世的公子哥到处挥霍吧。
当然勾践也知道,发展经济是硬道理,人口也很重要,所以重视人口的生产。武器也很重要,当然都是悄悄地进行。内政重要,外交也重要,他悄悄和齐国楚国晋国修好,广交朋友,“邻国通而不绝其援”。而吴国虽然强大,但是结怨多。“道狭而怨广”。
或许大家都津津乐道于勾践的忍辱负重(如尝吴王粪便)、文种的实干、范蠡的智慧、西施的美人计这类的故事,但是在脍炙人口背后,勾践确实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恢复越国的实力。
第一名 李忱
这位玩起韬光养晦,连吃屎的勾践都望尘莫及。这位就是外号“小太宗”的唐宣宗李忱。
李忱原名李怡,其父唐宪宗有20个儿子,李忱排行13,其母亲是地位卑微的宫女,要当上皇帝,概率很低。
少时候,李忱话不多,宫里的人都认为他不是一个“聪明”的人。李忱目睹残酷的政治斗争,长大之后更加寡言。他历经两朝,两位皇帝都喜欢故意在宴会上逼他说话,看他笑话。不过由于他的傻,每次宫廷政变,他都不会受到牵连。
公元846年,李忱的侄子、唐武宗李炎驾崩,宦官马元贽认为李忱易控制,于是扶持他当上皇帝。这算是“傻人自有傻福”。不过李忱可一点儿都不傻。
李忱一登基,就像变了一个人。说话思路清晰,做事干脆利落。又一次,李忱赏赐给马元贽一根“通天犀带”,没想到马元贽转手把他送给了宰相马值。过了几天,李忱认出那根宝带。第二天,李忱就把马值免了,意在避免宦官和朝廷大臣交往过密。马元贽是扶持李忱登基的“功臣”,但是李忱并没有成为其傀儡,表面上无比荣耀,实际上权力不大。
李忱喜欢效仿其祖先唐太宗,勤于内政,拨乱反正,结束了牛李党争,抑制宦官势力,打击权贵外戚;对外收复被吐蕃占领的土地,还打败回鹘、党项、奚等部族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元和中兴”。
李忱蛰伏了37年,史上最牛的韬光养晦非他莫属。《旧唐书》对他的评价很高。
看了这5个故事,大家知道了韬光养晦的智慧了吧。中国人常说,枪打出头鸟,太张扬,必然成为很多人攻击的对象,如袁绍、如朱温辈,不足以谋大事。忍字头上一把刀,但是恰恰体现了中华文明莫大的智慧。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