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“杨森武评三国”第43评】
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大败笔‖老家许昌
文‖杨森武
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罗贯中,以封建正统思想为指导,抑曹扬刘,用各种艺术手段去塑造曹操和刘备的艺术形象。在他的笔下,曹操是一个狠毒奸诈的奸雄,而刘备却是一个爱民亲民的仁义明君。(欲欣赏“杨森武评三国”第42评,欢迎点击以下链接:《三国演义》开篇词基调:并非慷慨激昂,而是消极避世)
小说家没有照搬史志中的资料,而是按照自己的政治立场,用夸张和虚构的笔法去描述,使塑造的人物形象,达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目的。但是,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,在情节和细节上进行过度的夸张和渲染,失去了生活的真实,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打折扣。故鲁迅先生说,罗贯中欲显刘备的仁义而却似伪,欲状诸葛之智慧而近乎妖。说的很有道理。
作者描写的封建正统代表人物刘备,是书中的主角之一。刘备本身起于平民百姓,从小贩篓织席,在黄巾之乱中,他结识了关羽和张飞等人,拉起了一支队伍,参加了平定起义军的战争,立了战功,被朝廷任命为平原令。
后因督邮索贿,刘备大怒,亲手缚住其鞭鞑,然后挂印辞官而去。此后,带领队伍投奔了公孙瓒。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,在虎牢关,他和关羽、张飞大战吕布,把八路诸侯看得心惊肉跳!应该说,刘备的武艺并不低,性格也相当刚烈和暴躁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刘备却是一位温良恭俭让的仁厚君子,而且感情特别脆弱,动不动就哭泣。作者在许多情节中,刻意地去表现刘备的仁爱、忠义和宽厚。
如陶谦三让徐州的情节,陶谦一次二次的相让,刘备却不接收。关、张都说,人家让咱,又不是强抢硬夺,有何不可?刘备说,这样做不仁义,坚执不受。直到陶谦病危,临终相托,这才接受了徐州的地盘。其实,刘备起兵后,最缺的就是地盘,心里想要,嘴上却推托,目的是为了显示出他的仁义。
再如,刘备到荆州去投靠刘表,刘表命他屯兵新野县以抵挡曹操。
刘备在南阳见到诸葛亮,二人草庐策划,先夺荆州,后取西川,然后待天下有变,再夺取中原,一统天下。因此他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夺取荆州。
一次在和刘表交谈时,他失口说出了对拥有根据地的渴望,立刻引起了荆州权贵的怀疑,以致于被蔡氏姐弟设计陷害,若不是马跃檀溪,险些被蔡瑁杀死。刘表死后,诸葛亮等人劝刘备趁机夺取荆州,但刘备却说不忍夺走同宗弟兄的地盘。这样写,不仅没能表现出刘备的仁义品德,却使刘备显得很虚伪。
比这更虚伪的是夺取西川之战。早在进兵西川之前,他就安排了张松这个间谍,然后用张松、法正的计谋,赚刘璋派使者到荆州请他入川去抵御汉中的张鲁,以便反客为主,夺取西川。
入川途中,庞统鼓动刘备乘势取川,设酒宴杀死刘璋。刘备却坚决反对,说刘璋是吾同宗弟兄,安忍夺取他的基业?其实,他内心恨不得马上就占领这块地盘。
伪装只是一时,野心终于使他抛弃了“汉室宗亲”的假面具,最后一举攻下了益州,将刘璋这位宗亲弟兄软禁在荆州。作者的本意是塑造仁君形象,读者看到的却是一个伪君子。
曹操南下进攻新野县,作者为了表现刘备爱民亲民,写了刘备被打败后带领新野城百姓撤退到樊城,曹兵打来后,又准备撤退到江夏。临行前贴出告示:愿随去了就跟着撤退,愿留下的就留下。全城百姓都表示愿意追随刘备,随着队伍过江。
过汉江时,百姓扶老携幼,苦不堪言。刘备见状,哭着说:“百姓跟着我受罪,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?”便要跳江自杀。众将拦住,保护他过了江。一路上,为了照顾百姓,一天只行十来里地,很快被曹兵追上。这一情节的描写,刘备亲民爱民的形象是树立起来了,但仔细分析,情节却不是很合理。
首先,曹兵攻打的是刘备,而不是去屠杀新野和樊城的百姓。再说,曹兵有严格的军纪,马踏麦田就要处死,何况滥杀无辜?
所以两城的百姓不必要跟着刘备逃难;刘备的军队弱小,带着百姓转移,军粮补给都成问题,哪里还顾得上百姓的口粮?曹兵追来,刘备连妻子儿子都顾不上,哪还能保全百姓的死活?
以上的情节描写,是小说家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,但渲染夸张过度,虽算不上败笔,却也经不起读者的推敲。
演义中最大的败笔,是刘安杀妻一节。演义第十九回中这样写道:
且说玄德匹马逃难……途次绝粮,尚往村中求食。但到处,闻刘豫州,皆争进饮食。一日,到一家投宿,其家一少年出拜,闻其姓名,乃猎户刘安也。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,欲寻野味供食,一时不能得,乃杀其妻以食之。玄德曰:“此何肉也?”安曰:“乃狼肉也。”玄德不疑,乃饱食了一顿,天晚就宿。至晓将去,往后院取马,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,臂上肉已割去,方知昨夜食者,乃其妻之肉也。玄德不胜伤感,洒泪上马。
刘安杀妻一节,正史从未记载,完全是作者的虚构。作者为了突出刘备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,树立刘备的仁君形象,就写了百姓闻刘豫州到来,纷纷供食欢迎。这个情节已经够了。但作者画蛇添足,又加写了猎户刘安为了供刘备吃一顿肉,不惜将自己的妻子杀死,割了她臂上的肉供刘备食用的情节。
这里且不说刘安杀妻供肉出于何种目的,仅就刘备的态度,次日取马时发现了刘妻的惨死,作为爱民亲民的仁君,对于刘安泯灭人性残忍杀妻的恶行不仅不责备,更没有对自己的一顿饭而枉杀一人性命的自责,只是以感伤的态度和刘安洒泪而别,哪有一个仁君的样子?作者这样写,本意是美化刘备,但却是起到了丑化的作用,实在是书中最大的败笔!
【作者简介】杨森武,湖北人,毕业于华中师大中文系,就职许昌,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。出版有长篇小说《百里碑》,短篇小说集《口碑》、《戏神》等。原文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i6862211627408851463/
文章评论